第一次写自己的故乡,竟有点近乡情怯的感觉,外人提起福建只知厦门、鼓浪屿,了解得更多的还知道武夷山、大鱼海棠里的土楼,这大概就是大家对福建最基本的印象。
可能很少有人知道,它还是连续37年全国森林绿化率最高的省份,是全国海岸线第二长的地方,有藏于深山的美景,也有星罗密布的岛屿。
小时候我们都写过《爱福建,爱家乡》的命题作文,那时候并不明白什么是家乡。后来才知道,爱总由不爱反衬,了解家乡常在到过异乡之后。
我们和故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场复杂的互动,雏鸟离巢抱青云之志,居于异乡,家乡就变成了那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包袱,再往后,或早或迟地,迎来一场和解。
最后我们才发现,变的不是家乡,而是自己,这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吧。
最感谢福建的,是它给予了我们从容不迫、超越传统的生活态度。
深山寻古寺时,你若进门向和尚们讨杯茶喝,是不会被拒绝的;城市乡村,随意去哪户人家泡茶,都能从今年收成聊到十里八荒人家的关系,从日上三竿聊到夜幕低垂……
古时候山民们乐天安命的性格依然延续至今,可能是因为天高皇帝远,总觉得天塌下来也有高个顶着(绝对不是黑福建人的身高),没什么过不去的坎。
漫长的海岸线也赋予了福建人积极入世的海洋性格。宋元期间的泉州刺桐港曾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;明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,在闽南却屡禁不止,甚至引发反海禁运动,漳州月港,也由远近闻名的走私贸易港,变成明朝唯一合法的海上贸易港。
不同于中原的“安土重迁”,海民们“轻去其乡”的行为,不仅带来第一次向台湾和东南亚的大规模移民,与近60个国家的环球贸易也使我们如今走在全球各地,都有可能看到家乡的建筑风格,听见乡音。
它教会我们“be brave, be kind, as long as you live”。